宁德霞浦这段路预计10月底前通车!
宁德霞浦这段路预计10月底前通车!
宁德霞浦这段路预计10月底前通车!
《印象·妈祖》剧照 陈阳阳(yángyáng) 摄
《印象·妈祖》由莆田市湄洲岛管委会与三湘印象旗下的观印象公司联合打造,是“印象”系列的第(dì)20部(bù)作品,同时也是国内首个妈祖文化(wénhuà)沉浸式体验与情境行为相融合的文旅演艺项目。
这台演出将(jiāng)妈祖文化从(cóng)历史故事与民间信俗转化为可交互的表演,以(yǐ)“一台戏”创新演绎,让妈祖文化焕新出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载体,将妈祖精神播撒进每一位观众心中。
东南网6月19日(rì)报道(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陈阳阳 通讯员 许双萍(xǔshuāngpíng))
灯光(dēngguāng)渐渐暗淡,如意剧场内坐得满满的(de)观众也很快安静下来,但随着舞台上美轮美奂的灯光舞美绽放,掌声又像潮水一般迅速涌起……
这里是(shì)《印象·妈祖》演出(yǎnchū)的现场(xiànchǎng)。“五一”期间,这台演出曾连续3天单日开设5场,晚间场的上座率达100%,前3天就累计接待观众超1万人次,成为湄洲岛最新出圈的文旅IP。
“我(wǒ)是谁?”“你是我。”“那你是谁?”“你是我。”……
舞台上(shàng),28岁的(de)林默与妈祖神像对望,演出以林默的叩问拉开序幕。一次次的发问,带领观众开始思考林默如何由人成为万众(wànzhòng)敬仰的神明。
据介绍,《印象·妈祖》的创新之处,在于(zàiyú)引入“平行”概念——多重平行关系突破时空(shíkōng)和虚实的界限,带来境象共生的感官体验。整台演出通过耳熟能详的妈祖故事,串联(chuànlián)起林默的生平(shēngpíng),将视角聚焦在林默的内心。
“妈祖是人性和神性共存,我们希望(xīwàng)展现由人成神(chéngshén)的过程。”《印象·妈祖》制作人王思琪说。
《印象(yìnxiàng)·妈祖》总导演由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核心主创人员黄辉担任,三湘印象总裁王盛担任总制作(zhìzuò)人。制作团队在(zài)湄洲岛驻扎打磨,与当地专家座谈考证历史细节及妈祖的精神内核,夯实妈祖文化和(hé)在地内容的艺术表达。
如何打破时空界限,打造跨维度的对话“幻境”?制作团队将“门(mén)(mén)”贯穿于整台演出。“作为一个非常(fēicháng)重要的意向和符号,一道道‘门’,就像一个个时光切片。”黄辉说。
诗意表达离不开技术的加持,数字科技如“毛细血管”般(bān)融入了演出。比如,巨大的薄纱在风阵及蓝色灯光(dēngguāng)照耀下宛如(wǎnrú)翻涌的海浪。演员们穿梭于“浪涛”之间,或隐或现,似被浪涛裹挟,又似与浪共舞。戴上《印象(yìnxiàng)·妈祖》专属(zhuānshǔ)AR眼镜,观众可穿越叙事场景,触手可及汪洋大海,仰头可见浩瀚星空。
此外,数控雾幕系统(xìtǒng)、裸眼3D人屏(rénpíng)互动、全息投影交互等“黑科技”也让(ràng)《印象·妈祖》演出不再局限于“看”,更具“沉浸式”及“交互性”。
据介绍,《印象·妈祖》的(de)演员(yǎnyuán)们经历了“印象”系列演出项目史上最严苛的选拔。艺术团团长吕诗琦说,仅确定各(gè)角色的扮演者,导演组就经历了4个小时的细致观察与评估。最终,来自全国18个省份、17所专业艺术院校的演员以50选2的竞争(jìngzhēng)比脱颖而出,他们不仅舞蹈功底扎实,还精通歌唱(gēchàng)、戏曲、武术等多种技能。
台上十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一场精彩的表演,离不开演员(yǎnyuán)辛苦的训练及制作团队精益求精的打磨。吕诗琦说,新演员一周之内(zhīnèi)就需要熟悉掌握5至7个舞段(wǔduàn),经过一个月的艰苦排练后通过分阶段舞段考核,方能走上舞台(wǔtái)。
此外,《印象·妈祖》设计了4度斜坡舞台,对表演者是“加持”也是挑战(tiǎozhàn)。吕诗琦(lǚshīqí)告诉记者(jìzhě),斜坡舞台可以让不同区域的观众(guānzhòng)提升观剧与体验效果,但对演员的力量要求更高,对舞蹈(wǔdǎo)动作发力点的调整带来了不小挑战。为了适应舞台的难度,排练之外演员还需额外进行力量训练。
去年11月首演后,《印象·妈祖》汲取多方优质建议(jiànyì),不断打磨和升级。全剧融合进了15%全新元素,优化了20%剧情架构,落实12项技术支持,雕琢(diāozhuó)200处台词细节……从剧本到视觉呈现,再到舞美(wǔměi)服装,都力求(lìqiú)让观众仿若置身于林默生活的时代。
王盛说,《印象·妈祖》制作团队对妈祖文化存敬畏之心。“为了让(ràng)妈祖‘立德、行善、大爱’的(de)精神在年轻一代的演绎中鲜活呈现,我们努力将妈祖精神融入每(měi)一个(yígè)舞步、每一句台词,让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,以更鲜活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。”
演艺新场景,文化(wénhuà)新动能
演出之外,《印象·妈祖》也讲究“平行(píngxíng)”。实际上,如意剧场处处隐藏“平行”的玄机(xuánjī)。
夜色笼罩下(xià),如意剧场外明亮的(de)灯光勾勒出立体矩形“时空之门”清晰的轮廓,周围白雾缭绕,吸引观众和游客前来拍照打卡。剧场所在地,原本是每年一度(yídù)的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永久会址(huìzhǐ)。当2024年《印象·妈祖》演出落地于此后,游客更加纷至沓来,如今俨然成为湄洲岛风头最劲的“网红打卡点”之一(zhīyī)。
“剧场”与“会场”的功能平行,激活(jīhuó)了论坛会址闲置时间,使得它不仅是(shì)妈祖(māzǔ)文化会客厅,更是妈祖文化体验馆。平日,这里是《印象·妈祖》演出的剧场,在论坛召开时,剧场可在短时间内(nèi)恢复为会场模式,实现功能的“平行”两用。专家学者可在此交流传播妈祖文化,普通人亦可走进(zǒujìn)《印象·妈祖》剧场沉浸式体验妈祖文化。
“平行”的另一层含义,是将现实场景与元素巧妙融入舞台设计。创制团队从湄洲妈祖(māzǔ)(māzǔ)祖庙“重檐”建筑中汲取灵感,“平行”空间似妈祖祖庙的钟鼓楼;《印象·妈祖》的舞台与妈祖祖庙也是“平行”的,舞台结构形成(xíngchéng)了(le)对妈祖祖庙的艺术映射。此外,《印象·妈祖》还融入了莆仙戏(púxiānxì)唱腔、“十音八乐”民乐等莆田文化元素。
回看《印象·妈祖》的“成绩单”:首周演出(yǎnchū)11场,观众超6000人次,门票收入60万元;2025年(nián)春节档连演25场,观演近万人次(wànréncì),全网声量破6000万次,好评率98%……让(ràng)妈祖精神成为可看、可感、可触的文化产品,《印象·妈祖》做到了。
假以时日,这座舞台还将激活地方文旅生态,有望将科技与人文深度(shēndù)耦合(ǒuhé),使地方文化资源迸发超越时空(shíkōng)的新动能,持续释放经济与社会价值。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